多年後再看《白日夢冒險王》終於發現「男主角的幻想」可能是得了一種很嚴重的病!-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當初看真的很勵志,後來又總覺得怪怪的
#白日夢冒險王 #這是病也不是病 #把期盼變成行動吧

*正文開始

來源:Ywan說、七七說an

整理:冒牌生

冬去春來,春遊踏青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已然成為當下的潮流。

簡單的計劃,帶上幾件換洗衣服,揣上手機,就可以踏出家門,這個世界就會以一種完全不同的姿態出現在面前。

而自己也會出現些許變化,或是在旅途上偶遇到真愛,或是靈光一閃找到嶄新的目標,或是感悟到真實的自己。

未知成為旅途最大的魅力, 「旅行」成為人生中一份特別的禮物,而《白日夢冒險王》卻給了我們不同的解讀。

故事中的華特·米堤(班·史提勒 飾)是一名在《生活》雜誌工作了16年的相片洗印經理。

性格內向的他,一直無法向心儀的同事雪柔(克莉絲汀·薇格飾)表達心意。

面對生活他總處於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時常「放空」做起白日英雄。

直到有一天公司被並購,雜誌需要做最後一期的封面,而封面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找到狂野攝影師尚恩(西恩·潘 )的一卷膠片,華特被迫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途,在冒險之旅中,他感受著冰原、大海、喜馬拉雅山……那些華特的白日夢遠不及現實壯麗,他的內心也開始了悄然變化。

看看這世界

好萊塢又一次以大手筆為冰島免費拍了一部旅遊大片。

五成畫面都是大自然的奇異風光,美麗的冰島,巍峨的喜馬拉雅,通過尋找第25號底片串聯起來。

而在一系列看似毫無章法的冒險旅行後,那個連在相親網站上「拋個媚眼」都不敢的華特變得更加積極主動,這大概就是旅行對人的真正作用。

去幾個熱門旅遊景點,為的只是來幾張美美的自拍,或者在社群上標注幾處英文的地名,那麼到頭來只會讓錢包和內心更加空虛而已。

旅途中所發生的,所感受到的,是會切實地改變一個人人生的態度,那才是真正的旅行。

在世界一體化的背景下,世界越來越小,旅行卻已被物質化,符號化;大多數人的旅遊與其說是感受生活,不如說是停留在感受物質的美妙與異鄉的新鮮。在導演眼中「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應該是:師出有名,帶著某種必要性。

旅者應該是一個富有責任心,且能夠坦然面對生活,而不是對抗生活的人;旅行是對人生的一次「昇華」,這大抵才是旅行最正確地打開方式。

就如同LIFE雜誌的座右銘: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開拓世界,衝破艱險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洞悉現實的背後,貼近彼此,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發現彼此,感受彼此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讓生活來點半糖主義

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

愛得來不易

要留一點空隙

彼此才能呼吸

有多少溫柔

何必一次就用盡

………

保持剛剛好的距離

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

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

若有似無的甜

才不會覺得膩

SHE的這首《半糖主義》雖然講的是愛情,但同樣我認為半糖主義對於生活也同樣適用。

影片中,有一句絕妙的台詞:Beautiful things do not ask for attentions。

我深以為然,如今社群中那些鋪天蓋地的糖水照片,給世界帶來的太多的假象。那些美美的自拍,那些擺好最佳姿勢的男男女女,那些被大量修飾的美,讓世界,讓生活變得過於虛浮精美。

誠然,每個人都會被糖水照片的甜所吸引,但也會很快拋之腦後。如同那些精緻的婚紗照,最終只會束之高閣,再難見天日。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我認為是培養一雙發現生活中美與故事的眼睛。外在的一切都是一個載體,反映著真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在電影接近結尾處,面對守候多時的雪豹,攝影大師尚恩遲遲不願按下快門,他選擇靜靜地沈浸在這個美妙的瞬間。

很多人的生活已經變得過於刻意了,刻意的情緒,刻意地行為,刻意的旅行,似乎已經忘了如何接受與感受生活。

急匆匆想要抓住美麗的時刻,卻同樣也錯失了感受美麗的瞬間。在我看來,照片的作用應該是喚起那段美好記憶的楔子,是重新感受它後面的故事與美好的契機。

這樣的經歷才能歷久彌新,如紅酒般越久越香醇。

看完全片你會發現越是演慣沒心沒肺喜劇的笑星,演起正劇來就越有平時隱匿起的悲辛,越歡笑背後總是對這個世界略含憂傷的透徹認識。電影中,喜劇明星出身的班·史提勒似乎拍著我們的肩膀,說著「Stop dreaming, Starting living.。」

生活的滋味總是如此!那是一種若有似無的甜,如同一杯苦咖啡裡只放半塊糖的滋味。甜,你根本嘗不到,苦,你又明明放了糖。

再來更深入一點看看《白日夢冒險王》表達了什麼,主角的心理狀態到底正不正常?

01 個人:主體性回歸

(一)白日夢:自我療癒空間

白日夢簡單理解是指個體在意識清醒的狀況下產生脫離現實實際具有幻想色彩的心理活動。白日夢是個體正常的意識現象,是個體有意識對現實的自我「空想」改造。白日夢作為一種意識現象,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被個體把控,屬於正常現象。但當部分主體過度沈溺於白日夢構造的空間,個體意識性有可能因此而失去對現實的感知進而演變為病症。

心理學家榮格用統稱的「幻想」來討論「白日夢」,認為「幻想屬於心靈的自主活動,凡是意識減弱的地方或者終止的地方,幻想就會浮現。」由此可以得出,意識對現實空間的把控程度側面反映出行為個體對白日夢的沈溺程度。

故事前期,主人公在出現白日夢時對周邊環境忽視,因而錯過班車、忘記正在接聽電話、被同事及主管捉弄,其個人意識對白日夢場景的極致投入已經嚴重脫離現實,展現出一定病理的特點。

在影片中,白日夢的設定在完善主人公形象的同時,創造了不同於故事正常發展邏輯的敘事空間。白日夢總出現於主人公現實生活受挫時,當主人公華特·米堤因為個人信息的不完善而無法在約會網站上接觸有好感的女主人公雪柔時,他幻想自己跳到即將發生爆炸的樓房中救出雪柔三條腿的狗並為其裝上義肢以此獲得了雪柔的青睞;當面對高傲的新主管泰德時,他幻想自己能夠以幽默的方式對其嘲諷,與泰德展開肉搏、街道賽跑等。

華特的所有幻想都建立在現實壓抑的基礎上。

在現實的生活中,華特只能通過白日夢的方式來慰藉自己,為自己的情緒尋找宣洩的出口。而這或許正是現代生活空間面對生活不如意時,個人普遍的心靈疏導方式。

導演將華特的白日夢以畫面演繹的方式呈現出來,將華特的心理活動具象化,在豐富人物性格的同時,增強了觀眾的審美體驗,也增加了現實與虛擬空間的對立。
白日夢是華特自我療癒的空間,是其對生活不如意的宣洩,也是其真實「自我」的潛在表現。華特希望自己能擺脫自卑變得幽默、富有吸引力、充滿勇氣與冒險精神。

白日夢構造的空間,也是華特「自我」在影片初期安身的空間。隨著故事發展,華特為尋找獨一無二的「第25號」底片,踏上尋找尚恩的冒險之旅。當他鼓起勇氣,掙脫現實生存與社會規則的桎梏,擁抱現實生活,逐漸實現自我的回歸,白日夢這種心理現象也就隨之遠去。

白日夢是一種符號化的象徵。通常情況下,人們對其持以消極的態度,認為白日夢是虛假、妄想、不切實際的幻想行為,是自身怯懦與不成功的另一種表現。在這部影片中,白日夢同樣代表著華特的「內斂式」自卑,是其「自我迷失」階段的一種象徵性表現。同時,導演借助戲劇性的表達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白日夢的負面感受,作為個人意志的想象,它也可以變得有趣、富有生機與可能。可以說,白日夢在這部影片中是獨立於事件脈絡之外的主人公華特的個人意識空間,代表著他的自卑,也表現出他「反叛」的自我意識。

(二)父親角色缺失對自我構建的影響

父親角色的缺失成為主人公華特成長過程中自我建構停滯的重要原因。

父親的角色在影片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卻是解讀華特形象分析其心理髮展狀況的重要線索。父親代表著家庭權力,同時也是家庭責任的承擔者,是家庭成員尤其是男性成員對成長的最初想象參考與行為依照,代表著家庭中的男性力量。

華特並非自幼內向,在有父親承擔整個家庭生活重擔時,他也和其它同處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個性,留長髮、滑滑板,在現實空間中釋放著自己的活力與幻想。意外降臨,父親的離世使得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全家唯一的男性成員即華特身上。

對父親角色的討論,暗含著對家庭結構的分析。作為男性力量代表的父親不僅在存在時影響著家庭成員,逝世後,業已形成的情感牽掛或思想感染成為重新塑造家庭關係的因素,參與著不同家庭成員的自我建構。

母親借助父親送的鋼琴來緬懷,華特與妹妹身上均隱藏著父親的浪漫與冒險。父親角色不同程度的存在對個人自我建構存在莫大影響。影片中的父親並非以父權的形式出現,僅作為家庭成員中的男性力量存在影響著家庭的長期生活。

尚恩是華特長期的工作夥伴,尚恩在生活中尋找美、記錄美,而華特則負責將尚恩記錄下來的美以最合適的方式呈現出來。

即使從未見過面,他們也是彼此心靈投契的夥伴。

因為雙方一次失敗的間接溝通,華特踏上尋找尚恩的冒險旅途。在追逐著尚恩足跡前行的過程中,他看到了站在直升飛機上直衝火山爆發現場的尚恩,見識到尚恩追求生活美感的瘋狂與執著。

喜馬拉雅山上,他也看到了一個等待許久卻放棄唾手可得的拍攝機會而選擇沈溺與當時美感的尚恩。不願讓機器干擾享受的尚恩所展現出來的對生活的態度令華特震撼。

華特在追尋尚恩的旅途中欣賞到了尚恩所看見的美景,感受到了尚恩的生活態度,這些體驗潛移默化影響著他的思緒。

尚恩並沒有教授華特如何看待生活、如何認識自己,但他對自我經驗的分享在華特的生命歷程中扮演了類似父親教導的角色。

在這樣遲來的教導中,華特實現了自我的構建,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態度。

(三)追求自性化的旅程

現實遠比想象更為精彩,華特在這次不平凡的旅程中找到了屬於平凡人的自我與勇氣,學會了享受生活,也明白了其供職的生活雜誌社長期信賴的標語所揭示的生活真諦「開拓視野,衝破艱險;看見世界,身臨其境;貼近彼此,感受生活。」因此,即使旅程未結束他便已經被開除,但這場旅行的驅動力早已由工作需求轉為自我驅動。

影片最終,華特找到了「第25號」底片並將其交給了公司主管泰德,甚至沒有探尋上面呈現的內容究竟是什麼。

對此時的他而言,底片內容的結果並沒有比追尋的過程更有意義。他已經從努力尋求他人認可的自卑境遇中脫離,蛻變為追求自我認可、積極面對生活的普通人。

因此,他選擇退掉約會網站上的信息,坦然接受辭職的事實並開始新的求職路程。華特仍舊生活在現實空間,仍舊要考慮生計問題,但已經完成自我構建的他已經明白自己為什麼而生活。

02 時代:尋找個人生存與時代發展的平衡點

(一)邊緣人的生存困境

社會中總是存在一部分特殊的邊緣群體,他們因為身體限制、行為表達或家庭背景等原因被社會上的大多數排斥。這些現代社會中的隱性排斥存在不同的表現程度。

華特在之前雖然擁有固定的職業,在公司中謀生,但其心理的自卑、語言表達能力的薄弱以及經常陷入白日夢而對現實缺乏即時感知的情況使他在現實社交中逐漸被邊緣化。

他是生活雜誌社底片部的負責人,但在黑暗又邊緣的場景中工作,只有一位工作人員兼助理與他共同承擔沖洗底片等一系列枯燥乏味的工作。黑暗的環境、較少的人際交往成為他自我封閉的又一重因素,也加劇了他與社會的隱性分離。

社會現實中類似境遇的人群不少,他們由於不同的原因被以不同方式隱性排斥著。他們只是困於生活的普通人,個人的微薄力量無法阻擋隱性排斥的覆蓋,更無法抵擋時代發展變遷的排斥。

(二)時代轉型下傳統媒體的生存困境

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個人、媒介等一切事物終將被時代淘汰。網絡時代的到來不可避免打破了大眾媒體時代紙媒的狂歡。

數字化轉型成為傳統媒體面臨的迫切任務,這一點對華特工作的《生活》雜誌社而言同樣如此。公司完成兼並,新的主管泰德上任並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泰德是適應網絡社會的商業精英,他不懂雜誌社原有的文化內核,也不以資歷作為裁員的評判標準,有用者留下,無用者走人。

華特是雜誌社底片部的負責人,而底片只是膠片時代攝影的物質載體。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影設備的更新換代,底片在攝影環節中的載體作用被存儲卡代替。在網絡時代的浪潮中,對完成數字化轉型的雜誌社而言,底片部門沒有存在的價值。

他被裁員表面上看是個人工作失誤以及與主管相處不當導致,實質上是因為底片部門在數字媒體與網絡化環境中存在必要性被削減,成為傳統媒體網絡轉型需要被切割掉的部分。影片並沒有展現雜誌社數字化轉型後的發展情況,這當然有故事主體敘事結構時間線限制的影響,也為觀眾思考留下了空間,傳統媒體數字化後便定然會走向成功嗎?

(三)商業邏輯與人文關切

影片將主人公華特的工作背景設置在面臨數字化轉型的雜誌社,一方面為華特的中年危機增添緊迫性,賦予故事展開的合理背景;另一方面暗含了對網絡時代傳統媒體大多數字化轉型的思考。雜誌社轉型是為了適應時代進行生存,也是為了實現盈利。不論原有的雜誌社在運轉過程中堅守怎樣的人文關切,商業邏輯是本次雜誌社轉型的絕對準則,而這一點在影片中通過泰德的行事風格展現出來。

華特在找到「第25號」底片後闖進泰德的會議現場並將其交還,給自己在雜誌社就職的經歷畫上句號。同時,他第一次面對面評價了泰德,直言其行為處事可以理解卻不知變通,擔任主管卻不理解雜誌社曾堅守的「開拓視野,衝破艱險;看見世界,身臨其境;貼近彼此,感受生活」的標語。

華特與泰德的衝突以及由此產生的緊張對立感爆發到極致。然而,當生活雜誌的最後一期發佈,封面上赫然是認真注視手中底片的華特本人,而最後一期主題為「獻給創造了這本雜誌的人」。封面的選取當然與尚恩的舉薦有關,但最終定稿仍然需要管理團隊拍板。

在華特與泰德發生衝突後,泰德所代表的新的以商業邏輯為準則的管理層仍然選擇以這樣的封面、這樣的主題結束最後一期雜誌,除商業利益的考量外,更展現出泰德等人的人文關切。導演在故事最終設置這樣的情節與反轉,強化了觀眾對商業模式與人文關切的思考。

03 電影敘事:藝術性與故事性的融合

(一)英雄主義元素

電影雖然講述了一個普通職員在面臨家庭壓力、職場壓力以及情場壓力等中年危機時的掙扎與尋找自我之旅。講普通人,但敘事風格並不普通。

影片中可以明顯看出西方慣有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影響。深度心理學的臨床實踐證明「當來訪者來尋求治療並試圖走出思維迷失的狀態,開始鞏固自己的身份時,英雄的意向會頻繁出現來訪者中」。尚未勇敢走上冒險之旅的華特即使生活平凡也有著個人的英雄夢或英雄幻想。

除此之外,為了表現華特的白日夢,影片化用了許多經典影片的鏡頭,「《超人》中的爆炸場面讓他化身超級英雄,救下自己心中的女神;《返老還童》中的感人結局讓他變身‘老人寶寶’,與雪柔相擁告別;《綠巨人》中的橡膠玩具讓他與泰德展開爭奪,在旅行中換來一塊滑板,贈送給雪柔的兒子。經典影片的導入不但沒有讓人覺得生硬套作,反而非常流暢自然,這是因為本片動用了許多超現實元素,並讓它們充分融入了華特的幻想,借助一個個奇妙的‘白日夢’,所有的‘不可能’得以順理成章的發生。」

(二)懸疑探案式的情節設定

影片為華特尋找尚恩之旅提供了三個線索,隱藏在水中的船名、駕駛員的大拇指以及華特母親略有瑕疵的鋼琴。三個線索在華特尋找尚恩旅程的不同階段浮出水面,暗示著尚恩下一個可能的工作地點。

這種根據線索分析推理進行追蹤的情節設定使影片充滿了懸疑探案式的緊張與刺激。

奔波多國的北歐探尋之路讓情緒不斷累積並在華特看見站在直升飛機上衝向火山爆發現場的尚恩時達到第一個高潮。本以為這場尋找之旅已經到達終點,但火山爆發帶來的錯過以及突然打來的工作電話使得這段旅程以不完滿的狀態暫時停滯。

而當華特被解雇回到家中後,第三個線索出現,母親提出的線索帶來柳暗花明之感,由此開啓新一段旅程。當華特找到尚恩卻被告知底片在皮夾之中,而皮夾已經被華特扔掉。尋人之旅划上句號,卻又陡生波折。

正當華特放棄時,來自母親的關愛又使得皮夾重回視野,情節再度反轉。

華特探案式的冒險之旅,希望累積,卻又不斷錯過,情節的反轉與再反轉與探案的設定一起構成了相對緊密的故事節奏,增加了影片的喜劇色彩與可看性。

(三)極致的審美呈現與藝術表達

影片的特色不僅在於情節的設定,更在於華特冒險中探尋到壯闊的自然美景。影片注重表現冒險時情節的一波三折,但也強調畫面呈現的藝術表達。群山中蜿蜒的柏油馬路、波濤翻滾的大海,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脈,華特走在人跡罕至的冒險之路上,帶領著觀眾瀏覽北歐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的震撼,領略喜馬拉雅山脈的靜謐與活力。

這樣的藝術世界是攝影師尚恩生活態度與追求的直觀展現,也是影片美學意義的價值載體。

震撼人心的美景出現在與主人公生活領域範圍之外的世界,帶給觀眾極致審美體驗的同時拉開華特以及觀眾對固有情節的思考,去真切感受自然美景,感受另一種生活的態度,進而反思自己過往。

影片既強調情節觸動、情感觸動,也強調藝術觸動、自然觸動。壯闊的美景不僅帶來觀眾的審美體驗與藝術享受,也為華特冒險的奇幻性加碼。

用誇張的敘述方式講了華特做白日夢的專長。他在夢中收穫了愛情,也在夢中給了主管教訓。

華特會幻想著他從要爆炸的樓裡面救出一隻小狗,並在樓梯上給小狗做了假肢,在幻想中他成為了心儀同事想要的「愛冒險、有勇氣、有創造力」。

他在主管嘲笑他拿著玩具時,他會幻想著主管和他開始爭搶玩具,他們從電梯裡一直打鬥到大街上,最後他還主動給了主管一拳。

華特隨時隨地都能陷入在白日夢之中,這讓他暫時和現實脫離。華特的每次回神,都需要別人叫他很多次。

他的主管也因此喜歡捉弄他,在他發呆時拿東西丟他,或者直接敲華特的眉頭。

華特就像我們很多人那樣有著自己的英雄夢,白日夢裡可以隨心所欲地想象,但在真實的現實裡,卻不敢跨出一步。

年少的夢想還沒有實現,我們對現實有著不甘,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在幻想中達到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英雄。

有些人或許認清了現實,連做夢都放棄了。

華特他在一個酒吧看到了手指(第一張圖片)的主人——開直升飛機的大鬍子。

他因為大鬍子喝酒了,甚至舉止奇怪,而不願意去跟上冒險。這時候他又開始做白日夢了,他夢到了他喜歡的人——雪柔給他唱著《湯姆上校》。

「塔台呼叫,湯姆上校;打起精神,戴上頭盔。」

他在這個白日夢中,在雪柔的注視下,衝上了大鬍子的直升機,他想要展示給喜歡的人勇敢的一面。

沒有失業的危機,沒有雪柔的期望,華特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開始真正的旅程,還會繼續做著成為英雄的白日夢。

如果現在的生活過得去,那就一直保持這樣吧,年復一年。很多人都是想華特一樣,待在崗位上十幾年,不願意去學習新的技能,直到面臨裁員的風險,才開始去改變。

敘述結構:本片使用了明暗兩條線來敘述這個故事,同時也設置了意想不到的結局

主線是華特根據攝影師尚恩寄給他的三張照片,來推理出尚恩的位置,去問他要25號底片。

這三張照片的內容分別是一個帶著戒指的大拇指、一片海洋、一個彎曲的輪廓。

華特在酒吧里碰到了大拇指的主人,跟著他到達了尚恩去過的船。他在上船之前,掉到了海裡,從海中鯊魚的口裡險中逃生。

他在找尚恩的路上,又碰到了火山噴發,他再一次逃生後發現尚恩又提前離開了。他最後爬上了喜馬拉雅山,終於碰到了正在觀察雪豹的尚恩。

副線是攝影師尚恩的行蹤。尚恩他沒有把25號底片直接給華特,反而是將底片放入了錢包中,作為生日禮物送給華特。尚恩很感謝這個陪伴了他16年的夥伴,他出去攝影之前,特地去華特的家裡,但卻和華特錯過了。

他每次剛離開一個地方,華特才到達。直到尚恩在喜馬拉雅山拍攝雪豹時,才見到華特。

本片的結尾終於揭露了25號底片的主體——華特。在尚恩看來,華特每次沖洗底片時,都會將他照片的真實意圖展現了出來。

現實意義:平凡的小人物在別人眼中或許是有光芒的英雄

本片的結局真的很讓人吃驚。最後一期的封面主角,居然是華特這位膠片洗印員。他似乎沒有什麼大的閃光點,乾著普通的工作。唯一特別的地方,就是非常喜歡做白日夢,會因為白日夢而忽略掉周圍的事物。

但在攝影師尚恩的眼中,華特卻是他最感謝、欣賞的人。其實仔細想想,華特真的是普通的人嗎?他能夠兢兢業業得工作16年,處理上萬個底片,而不出差錯。他能夠和鯊魚搏鬥,能夠從火山噴發之際逃脫出來。

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和勇氣。他看似平凡普通,但實際上他一直都有這樣的實力,只是如果事業的壓力逼迫,他自己永遠都不會邁出那一步。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一點,只是我們不願意相信自己,不願意去嘗試自己渴望的東西。

但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如果你沒有嘗試,那麼這個結果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成功,一種失敗。但是你不去試試,就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只能留下永遠的遺憾,日復一日地做著白日夢。

結語:

華特在看到以自己為封面的期刊時,沒有立刻付錢買下來收集。或許他不會再買了。因為他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白日夢,鬥過鯊魚,逃過火山噴發,爬過雪山。他已經知道了生活的真諦。

開拓視野,衝破艱險,洞悉所有,貼近生活,尋找真愛,感受彼此。

他冒險回來之後,做白日夢的次數變少了,他開始貼近真實的生活,去和主管說曾經不敢說的話,和雪柔真誠得交流。他已經完成了蛻變,開始做腳踏實地的白日夢了。

無論這裡發生過多少腥風血雨,今天的我們也只能閒庭信步了。

我們或許應該有面對真實的魄力,無論是追求遠方,還是專注於眼前,最重要的是去感受真實的生活,善待身邊的人。如果有夢,就去腳踏實地地追,把期盼變成行動。這才是生活。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 👉🏻  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 👉🏻  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 👉🏻  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