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世界是什麼顏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Alike》,用八分鐘帶你思考屬於自己的色彩!–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孩子提醒著身為大人的我們這個世界應該有更多顏色!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Alike #8分鐘思考人生

*正文開始

來源:NOTHINGART

整理:冒牌生

你試圖教會我灰白世界的生存法則

我來告訴你世界應該是五彩斑斕

《Alike》是一部來自西班牙的動畫短片,共計8分鐘,全程沒有一句台詞,卻憑著深刻的內涵獲得117個獎項提名,並斬獲64項大獎。

短片講述了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父親Copy(複製)一直試圖教他兒子Paste(粘貼)用大人們認為「正確」的方式學習、生活,也就是灰色的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則。

在那個世界中,人們整天奔波忙碌,臉上毫無生氣。

整個世界彷彿一個精密巨大的機器,每個人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零件,沒有個性,沒有自我,只是漫無目的地維持著生存。

文中的父親便是如此,只有下班後接兒子放學,和兒子相擁的那一刻才會恢復色彩。

兒子本是嚮往自由的小鷹,喜歡天馬行空,喜歡在作業紙上畫畫。但這些並不被父親以及老師所喜歡。

他對路邊拉著小提琴的追夢人充滿好奇,卻被父親一次次無情拉走,送往毫無個性的「工廠學校」中。

漸漸地,兒子開始麻木,慢慢失去往日的色彩。

看著兒子日漸消沈,望著兒子之前畫的畫,父親幡然悔悟。

父親帶兒子去找那位小提琴手,可惜人已不在。為了不讓兒子失望,父親站上了那片尋夢的「綠洲」,聲情並茂地拉起了小提琴,絲毫不顧及路人異樣的眼光。最後,兩人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色彩

沒有人想過複製粘貼的生活

我們試圖教育孩子用「正確」的方式長大,而在過程中才發現,只有選擇適合孩子的成長方式,他才能自由快樂地成長。

教育不是格式化,畫不出同樣的你!

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尊重孩子,守護他們身上的「色彩」,給予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發揮出他們最大的潛能,才能讓每個孩子成為他們自己;作為神墨人,我們堅守教育初心,踐行天性教育和心智啓迪理念,用心用情用愛呵護每一個孩子,這樣才是真正愛與智慧的傳遞。

你是願意將孩子馴養成一枚合格的「螺絲」

還是願意付出一切

在蒼白的世界裡

守護屬於他自己的光芒?

你知道故事中色彩蘊含的意義嗎?

小提琴家的顏色是紅色,象徵熱情、浪漫、理想;

父親的顏色是藍色,代表冷靜、理智、保守;

孩子的顏色是黃色,充滿溫暖、明亮、生機;

書包的顏色是綠色,讓人不禁想到幼苗,而大量的書籍與知識塞進柔小的書包裡,有「揠苗助長」之意。

紅黃藍是顏色最初形態,就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本色」,當我們瞭解和認識自己的「本色」,組成的社群才能夠讓世界豐富多彩;同樣,紅黃藍是光的三原色,就像家長、教育、藝術的結合,讓孩子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的閃光!

如果人生而有顏色,你希望自己是什麼顏色?

捧起大獎64項的奧斯卡最佳動畫《Alike》裡,世界是灰色的,全片沒有一句台詞,卻展現了童心的消逝,一個孩子將如何變成無趣的大人。

在那個成人世界中,人們整天奔波忙碌,臉上毫無生氣。

整個世界彷彿一個精密巨大的機器,每個人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零件,沒有個性,沒有自我,只是漫無目的地維持著生存。

父親Copi上班、兒子Paste上學,兩個人每天的路線都沒有變化,只是有一天故事發生了轉折。

一個充滿色彩的畫面出現在這個灰白世界當中,Paste被一顆火紅的楓樹以及樹下小提琴手的動人演出所吸引。

但是,整個世界只有Paste一個人駐足凝望,其他人都不以為然。

離開之後,Paste將心中美麗的畫面畫了下來,想要記住這份感動。

他高興地向老師展示自己的話,可是得到的卻是被沒收的處罰。

回家後,被寫高興的向父親展示了自己的話,但是父親一言不發眉頭緊鎖,並不喜歡。

在成人的眼裡,這一張五彩繽紛的畫違背了這個世界灰白的規則,打破了傳統所以是不對的。

Paste一直保留著這份朦朧的情感,但是在經歷父親和老師的打擊後,他慢慢的開始屈服,原本身上是一抹亮麗的黃色,也漸漸變得暗淡無光。

看著兒子日漸消沈,望著兒子之前畫的畫,父親才幡然悔悟……

動畫中所用的每一種顏色,也都有其深意。

孩子的顏色是黃色,充滿溫暖、明亮、生機;

小提琴家的顏色是紅色,象徵熱情、浪漫、理想;

父親的藍色,代表冷靜、理智、保守;

書包的顏色是綠色,讓人不禁想到幼苗,而大量的書籍與知識塞進柔小的書包裡,有「揠苗助長」之意。

《Alike》採用了一種風俗化的美學,與劇情簡短的變化相一致。

藝術家用去飽和的色彩來描繪人物的變化和城市的異化,與象徵創造力的綠色、小提琴手所在的小公園和孩子的畫的飽和色彩形成對比。

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很多人早就磨平了稜角,就像是《Alike》的人一樣慢慢褪去了原本的顏色。

成年人放棄了自己的追求和夢想,融入了一片灰白當中。

但是,孩子卻是嚮往夢想嚮往個性的人,社會和家庭的刻板教育一次次剝奪了孩子追求夢想和個性、發揮創造力的機會。

最終,原本生動活潑的孩子,逐漸成長成了無趣的大人。

而那些無趣的大人通常也會忘了,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

西班牙電影導演Daniel Martínez Lara 和 藝術家Rafa Cano Méndez 希望通過這部關於創造力和想象力,以及當今的「系統」如何扼殺或忽視它們的短片,能讓我們警醒。

成人的世界,大多是黑白灰

總是壓抑的讓人喘不過氣來

孩子的世界,是五顏六色的

總是充滿了各種創意與活力

如果你剪斷了孩子們的翅膀

那就不要埋怨他們不會飛翔

你想讓他們迷失在灰色社會

還是讓他們恢復自己的本色

另外來推薦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樂動心旋律》,看完讓人暖心治癒!

CODA 《樂動心旋律》

電影的Slogan是: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language.

一看,就是一部家庭片。

這部片子,來歷不小。

從文藝片「奧斯卡」(聖丹斯電影節)一路到好萊塢奧斯卡,獲獎無數,並被蘋果公司以創紀錄的2500萬美元買下發行權。

豆瓣上的打分人數,還真不少 …

電影講述了17歲高中女孩魯比-羅西,在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支持自己聾啞家庭之間做選擇的故事

片名叫 CODA,意為Child of Deaf Adults,聾啞人養的孩子

如果這僅僅是個「聾啞人家身殘志堅」的簡單故事,作為電影好像會比較無趣。

而影片的這個家庭、這些人,恰恰相反;彼此之間,充滿矛盾和糾結 …

有17歲女孩的青春期糾結,愛情、責任、夢想,無盡迷惘…

有一個家庭的糾結,個人自由和集體利益,如何取捨 …

有身處社會弱勢群體的糾結,活著,真不容易 …

看完這部電影,我開始明白為什麼它會得奧斯卡獎。

原因,這是一碗「來得恰到好處」的雞湯。

被「疫情」隔離了兩年多了,我們熟知的那個世界,正愈行愈遠。

而萬變中不變的,是家庭,我們最後的堅守。

這一點,最近頻頻被「隔離」的我們,感同身受。

影片評級是PG-13(13歲以下孩子在父母陪同下觀看),推薦給大家看。

其中有部分(有談到sex的),挺「美國文化」的,所以不如大人們自己先看,做些篩選與輔導。

但是整體故事,還是挺適合推薦給青春期大孩子的。

電影中,17歲女孩勇敢承擔家庭責任的部分,十分讓人動容。這一點,從小僅僅在「學習考試」長大的不少中國孩子,可能會很少體驗到。

所以,不如通過看一部電影,給自己、給孩子來一場關於「家庭、青春期、責任感」的思考體驗吧。

故事,並不複雜。

女孩露比一家住在美國新英格蘭海邊小城。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工作,靠捕魚為生。

家裡除了她,父母、哥哥都是聾啞人。彼此,靠手語交流。

作為家中唯一的正常人,露比從小就要為全家承擔和外界交流的工作,充當「人肉翻譯機」。

不上學的日子,早上要陪父兄出海打漁 …(當地法律規定:捕魚船上不能全是聾啞人,避免接受不到重要安全信號)

風風雨雨中捕來的海貨,還會被中介人盤剝,拿去近60%的利潤 …所以,經常要為一家人去「討價還價」,爭取多一點收入。

因為家庭的關係,在學校裡,也是常被看低、嘲笑的「底層學生」 …

而露比卻有過人的唱歌天賦。

在音樂老師的鼓勵下,她有夢想、也有能力走上歌唱之路;然而,一家人要維持生計,似乎又離不開她。

夢想和親情之間,她該如何選擇?

1、沒有人的原生家庭,是容易的 …

魯比的一家,除了聾啞之外,和普通美國人家,似乎並無不同。

爸爸有些粗魯,腦子裡似乎缺根弦 … 夫妻兩去診所看和「性」有關的毛病,女兒還得跟著做翻譯。

媽媽維護著家庭收支平衡,努力保持生活的體面,也要求女兒為家庭做出貢獻 …

而哥哥,看到家裡萬事都需要妹妹幫忙,自尊很受打擊 …

作為家裡唯一能聽能說的人,露比穿梭在「有聲世界」和「無聲世界」。

在正常人那裡,她是「聾啞一族的代表」,而在家裡人眼裡,她代表著這世界上大多數的「正常人」。

這樣的「跨界」,讓十幾歲的她常常處於惶惑之中,性格上自卑、敏感。

比起和外界相處,她和家人的關係,更不輕鬆。

這個家庭裡,有四種親情關係,電影體現的真實而深刻。

筆墨最重的,是母女關係。

母親對女兒,絕不是普通家庭那種「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愛。

作為聾啞人家的主婦,她首先考慮的,永遠是這家人的「集體利益」。

因此,在她眼裡,露比有義務照顧這個家,而是否實現個人夢想,她理解不了(畢竟作為聾啞人,她聽不見女兒歌聲),也不關心。

她還告訴露比,在露比出生時,她曾祈禱露比是個聾啞人。

因為,如果不是這樣,身為聾啞人,她會辜負作為正常人的露比。

更擔心的是,長大後露比會和自己不親近。

這是一個凡事多從家庭(集體)出發,很難說非常細膩體貼的媽媽。

她需要露比為家庭服務,也怕女兒作為健全人有朝一日遠走高飛。

所以,每當女兒展現「獨立自主」的苗頭時,她都會直白地提醒女兒:我們這一家,需要你。

這種愛,沒人敢說是純潔的母愛,但卻是真實的凡間之愛:有實實在在的付出,但也有索求、有計算。

母親愛女兒,但也認為女兒需要為家庭盡到責任(一家人聾啞,這種依賴,也真是沒辦法呀)

母親知道自己是個平凡的、怯弱的,甚至有點自私的媽媽,但她把這一切向女兒「坦白」,不偽裝、不粉飾。

這樣的母親和女兒,終歸是能互相理解的。

電影中,比較糾結的,還有兄妹關係。

作為家中長子,本該是他肩負家庭重擔,但生理缺陷放在那裡,太多事都力不從心,只能讓妹妹衝在前面,為一家人處理各種問題、排憂解難。

內心一直壓抑著。這種自卑與壓抑,反而讓他在得到妹妹幫助時心情沮喪、脾氣暴躁!

他一心要的是能獨立,找到生命的尊嚴。

他急於證明自己作為長子和聾啞人,也能承擔一家人的生計。

知道妹妹的音樂理想後,他更是從內心裡吶喊:家裡的三個聾啞人,一定要找到自主生存之路,不再拖累妹妹的人生。

兄妹二人,表面上吵吵鬧鬧,彼此沒有好臉,但內心裡對彼此的愛與關心,心知肚明。

電影裡,還有對父女關係、夫妻關係的精彩刻划,就不展開多說。

粗糙、老實的藍領工人父親,一輩子糊塗做人、簡單生活,想的不多;對女兒,幫不上什麼忙,但在關鍵時刻,能夠支持她做出正確選擇。

對妻子,給不了富足安逸,但卻能給予「無節操」的贊美、簡單快樂的愛!

這就是有點特殊、但又很普通的一家人。

和世界上千千萬萬家庭一樣,互相牽扯、互相遷就、互相埋怨,又互相成全。

這樣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但彼此的愛,很真實。

2、沒有人的「青春期」,是不煩惱的 …

影片的另一大主線,是露比的「青春期煩惱」。

一般來說,青春期電影,很容易流於膚淺、落於俗套。無非是年輕人面對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內在產生自我認知危機、對人生感到迷茫,外在反叛家庭、學校等。

但露比的煩惱,來得更為深層。

因為,在這樣的年齡,她開始體會到,視角不同,一切都不同

在露比的視角中,家庭越來越成為一個負擔,阻礙她的「音樂夢」,阻礙她融入外部世界,成為和其他人一樣的人。

在她的視角中,家裡人無時無刻不在向她「索求」,期待她幫他們去解決無休無止的問題,拖累她的交友、自我發展 …

這是第一種視角,而另一種視角,則截然不同。

在家人的視角中,露比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一家人安生立命,缺了露比,怎麼能行?

事實上,露比的短暫「缺席」,就讓這個家庭遭受很大的麻煩。

被海警發現,船上都是聾啞人,聽不到信號 …於是被罰了很多錢。

船上需要一個聽力正常的人,而這個人,只能是露比(家裡沒錢能雇得起能聽見、而且懂啞語的人)。

作為聾啞人,他們深切的無助,讓人看了心酸 …

一家人難得去學校音樂會,他們聽不見露比的歌聲,只能通過觀察他人表情來判斷露比表演是否受歡迎。

女兒唱的那麼好,卻怎麼也無法感受 …

因此,為女兒「唱歌」的選擇擔心 …

幸運的是,他們也彼此看到了對方的視角。

露比理解了家人的視角,答應暫緩上音樂學院,主動選擇去承擔責任;

而家人也理解了露比的視角,勇敢走上獨立自主之路,給露比去實現夢想的自由 …

雖然電影裡常規的青春期元素也不少 …

「能站在對方視角去理解」 這樣的「青春期領悟」,卻是有些耳目一新的。

女主最後唱的歌,叫 Both Sides Now,著名的美國民謠,恰到好處地呼應了電影主題,很美,不妨聽聽看。

I’ve looked at clouds from both sides now
From up and down, and still somehow
It’s cloud illusions I recall
I really don’t know clouds at all

I’ve looked at love from both sides now
From give and take, and still somehow
It’s love’s illusions I recall
I really don’t know love at all

I’ve looked at life from both sides now
From win and lose and still somehow
It’s life’s illusions I recall
I really don’t know life at all

3、沒有孩子,是不需要被「推一把」的 …

最後,電影裡不少橋段,是關於露比和她的音樂老師。

電影裡的這位音樂老師,充滿人格魅力。

一開始,露比甚至不敢在合唱課上唱歌 …

而他發現了露比的唱歌天賦,激發她的內在熱情 …

用科學的方法去訓練她 …

為她指明發展道路(去上伯克利音樂學院),在面試關鍵時刻,還為她「救火」 …

他,是露比生命中的貴人。

必須說,這樣的老師,可遇不可求。

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讓自己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在成長的關鍵時刻,去「推她(他)一把」。「人生,也許會從此不同」。

有人說,這部電影太「雞湯」。

不過,這碗關於家庭、關於成長,關於理解、愛、相助的雞湯,卻是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急需的「營養」。

這部電影,在這個時點去看,真的是「溫暖治癒」的佳作。

推薦給你,還有你的孩子。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