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9年才完成的愛情神作電影,他們的愛比「鐵達尼號還銘心刻骨」!— 《愛在三部劇》—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如果你喜歡鐵達尼號,你一定要看
#平凡卻又深刻的愛情 #不要讓錯過讓我們學會珍惜 #愛在三部曲

*正文開始

來源:夜衫學長
整理:冒牌生

有人說,這是世界上最浪漫動人的愛情電影三部曲。

它的導演理查·林克萊特卻說,這是世界上票房最差的三部曲電影。

愛情究竟是什麼?

是我望向別處時他落在我身上的目光。

是想碰觸卻又收回的手。

是被生活搞得筋疲力盡之後還有人願意哄你。

是這些嗎?好像是,卻又不完全是。即使聽了很多愛情故事,看過很多愛情電影,關於「愛情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依舊可以瞬間把人問住,甚至,無法從自己的經驗總結出答案。

問問文藝青年吧!那些風花雪月的事情也許他們比較懂。於是,他們說:「看過《愛在》三部曲嗎?也許裡面有你想要的答案。」

▲1995年,《愛在黎明破曉前》上映。描述美國青年傑西在前往維也納的火車上偶遇法國女孩塞琳娜並共度一夜的愛情故事。他們相約半年後見面,然後各自奔向旅程。

▲2004年,《愛在日落黃昏時》上映。9年之後再次於巴黎偶遇的傑西與塞琳娜,他們在日落之前,交換這9年對彼此的思念與生活。關於維也納的那一夜,又再次被提起。

▲2013年,《愛在午夜降臨前》上映。9年後的他們結婚了,成為一對中年夫妻,在一次希臘之旅中,探索愛情在婚姻里的模樣。

《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三部電影,中文翻譯成《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也被粉絲們簡稱為《Before》三部曲,或《愛在》三部曲。

導演理查德德·林克萊特是好萊塢著名的「時光雕刻師」,他曾以12年真實記錄一位少年的成長,將其拍成電影《少年時代》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愛在》三部曲是他的經典代表作,每9年一部,找來伊桑·霍克與朱莉·德爾佩分別飾演男女主角。


因為時間的跨度與特殊的拍攝手法,《愛在》三部曲被影迷稱為神一樣的系列。喜歡的人能反復從第一部看到第三部;覺得無聊的人可能撐不到10分鐘就會果斷放棄。如此極端的愛憎,完全是因為這三部電影獨特的敘事手法。

是的,這是用「對白」與「短暫的時間節點」串起劇情的電影,沒有任何高潮起伏的套路,沒有小三小王,沒有一切我們所熟悉的愛情故事架構。

男女主角走過一段段長長的路,在維也納,在巴黎,在希臘。用一個凌晨、一個黃昏、一個夜晚的時間把彼此當作最忠實的傾聽者,以美麗的城市為背景,發表各自關於兩性、愛情、生活、人生的價值觀。

而時間也實際刻畫在男女主角的臉上。當最後一部《愛在午夜降臨前》於2013年上映時,我們已經看不見伊桑·霍克與朱莉·德爾佩在《愛在黎明破曉前》時那張青春無敵的臉。

青澀的眼神被滄桑世故取代,小鮮肉變成大叔還有中年危機,小蘿莉不僅多了皺紋還胖了,不經意的裸露讓人不忍直視,並感到心頭一緊。

有人說,這是導演花了18年拍給成人看的愛情童話。平凡、真實、殘酷,卻也浪漫、綿密、細緻。他將愛情生活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話延展開來,不管看的人現在身處哪個年齡段,都能在三部曲中找到直戳內心的一句台詞。

「啊!我曾經也說過這句話。」

「唉!這也是我那時的心情。」

三部曲替我們還原的,是愛情生活的現實性。

▲所有的愛情都從偶遇開始。確認過眼神,你就是我喜歡的人。於是她答應他的邀約,赴一場意外的旅行,他傾聽她關於文藝女青年不著邊際的理想主義言論。年輕的荷爾蒙在空氣里發酵,不確定是因為心靈的交流還是異性的吸引力?只是確定,愛在那一刻是千真萬確的。他們約好,半年後再見。

當你對這部電影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後,如果你去查詢,會發現許多人認為第一部是神作,但後來的第二、第三部沒有之前的好看。最主要的原因是,青春總是值得懷念的,青春總是美好的,當我們的愛情變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後,我們永遠會有一個懷念的白月光。

每年,我都會重溫一遍《愛在》三部曲——

《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

《愛在日落黃昏時》(2004)

《愛在午夜降臨前》(2013)

從1995年在維也納邂逅開始,美國男人傑西和法國女人塞琳娜在銀幕上走過了19年的愛情歷程,從20歲的青澀衝動到年過不惑的滄桑庸常,每隔九年,觀眾都會隨著他們的故事一起歡喜和感慨。

所有喜歡《愛在》三部曲的影迷,都應該感謝一位名叫艾米(Amy Lehrhaupt)的女孩。

那是1989年秋天,費城,一家玩具店裡,前來費城探望姐姐、30歲的理查·林克萊特(《愛在》三部曲導演)與20歲的艾米偶遇,二人相見甚歡。

從玩具店裡出來後,理查和艾米不捨分離,就在城裡四處閒逛聊天,就這麼逛啊聊啊,「一直到凌晨六點」,理查(導演)後來回憶,「話題從電影、藝術到科學無所不包,總之聊了我們所有能聊的。」

聽著耳熟是嗎?這不就是傑西和塞琳娜的故事嗎?

是的,就在和艾米夜遊費城同時,理查已經預感到自己會把這段意外美妙的經歷拍成電影,那晚他曾對艾米說:「我要把這個拍成電影!」

「這個是什麼?你在說什麼呀?」艾米問,

「就是這個,就是這種感覺,就是發生在你我之間的事情。」

事隔多年,曾有記者問導演:你們那天晚上接吻了嗎?後來親熱了嗎?導演不置可否,「我想保留一點小小的神秘感。」

導演和艾米互換了電話號碼,但打過幾次電話後,不能保持見面的他們慢慢疏遠了。

一年後,導演有了新女友,和艾米不再有聯繫。2010年,導演理查才得知艾米已經死於1994年的一起車禍。他一直以為她會看到《愛在黎明破曉前》。

但是「把這個拍成電影」的念頭一直縈繞在理查的腦海裡。他寫了一個劇本草稿,講述兩個年輕人在一座城市意外邂逅,寫完後,導演發現劇本里大量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對話,他一個人是搞不定的,他覺得自己需要一位女性編劇來幫忙。

他想到了金·克里桑。

金·克里桑(Kim Krizan),1961年生於加利福尼亞,一位多才多藝的金髮美女,碩士學位攻讀的是英國文學,是女子搖滾樂隊「濕」的主唱,最重要的是,她還出演過理查導演的第二部電影《都市浪人》。

在理查導演眼裡,金是一個聰慧而且充滿自信的女人,「我愛死她的思維方式了」。

金後來說:「我很享受創作傑西和塞琳娜的故事,與此同時,你其實又在對自己進行反省,我喜歡這種感覺,而且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

在開始動筆前,理查和金對於影片的概念以及角色討論了很久,他想表現「兩個陌生男女如何盡力去探知對方和自己」,原本他們是在一列開往紐約的火車上相遇,但為了突顯文化、語言上的差異,確定了他們在異國相遇,

「在旅行中,你會比平時有更多好奇心,心態也更開放。」理查和金僅用11天就完成了劇本。

在這個劇本里,男女主角分別叫傑西和塞琳娜,他是美國失戀小伙,她是法國清純女學生。

但是,現實中的他們在哪兒呢?

為了尋找心目中的傑西和塞琳娜,導演理查花了九個月時間。

他面試了很多演員,但沒有一個符合要求,「我要的是兩個有創造力的演員,整部電影都依賴於他們。一定程度上,我需要他們和我一起完成劇本。」

直到在紐約看一出話劇時,伊桑·霍克出現在他眼前。

生於1970年的霍克算是一位童星,他1989年在《死亡詩社》里的表演,被《綜藝》雜誌認為「令人難以忘懷」,從而也讓他決定放棄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戲劇學業成為演員,從此穿梭在劇院和片場。

其實早在紐約看霍克的話劇前,林克萊特就考慮過這位英俊的小伙子,但唯一的顧慮是霍克可能太年輕了,直到霍克在紐約舞台上的表現打消了他的顧慮。霍克下台後,林克萊特對他發出了邀請。小伙子同意了。

巴黎姑娘茱莉·德爾比要比霍克大一歲,1985年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讓-呂克·戈達爾的《偵探》,1993年主演了《紅白藍》三部曲中的《白色》,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導演理查超喜歡茱莉,在面試時他問:「你寫過劇本嗎?」「噢,我寫過。」女孩的回答讓導演迫不及待地把她和霍克約到一起,一起通讀了一次劇本後,認定他們就是最登對的傑西和塞琳娜,接著他又把二人帶到另一位編輯金那兒,四個人花了幾天時間討論了劇本。

「如果當時我選的是另外兩個人,那麼《愛在黎明破曉前》將是另一部完全不同的電影。」在2007年維也納奧地利電影博物館為他舉辦的電影回顧展上,導演說道。

這時他們也最終確定了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去過一次柏林後,導演覺得故事應該發生在歐洲。1993年去維也納宣傳《年少輕狂》時,由於當地不少人對《愛在黎明破曉前》很感興趣並表示願意支持拍攝,導演決定在維也納取景,「我又花了三周時間改劇本」。

需要強調的是,霍克和茱莉都參與了編劇,但最終並未署名,這一錯誤需要等到《愛在日落黃昏時》才會改正。

他們沒想到的是,在接下來的20年里,他們需要不斷討論傑西和塞琳娜的人生。

1995年1月27日,《愛在黎明破曉前》在美國上映,最終票房僅553萬美元,但它得到了影評人的一致推崇。

羅傑·艾伯特給了三星(四星滿分),並認為茱莉「美得令人神魂顛倒」,《娛樂週刊》的評價很高,不僅給了A-的高分,還認為「這是一部和大製作一樣充滿氣場的小電影,導演理查林克萊特用他散漫的手法,拍出了一部可能最接近埃里克·侯麥電影的美國電影。」

「在線」網站的詹姆斯·伯洛戴利乾脆把它標榜為「影史最佳愛情電影」。

其實抱伯洛戴利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多年後英國《衛報》發起了一個「影史最佳愛情電影」評選,《愛在黎明破曉前》與《愛在日落黃昏時》在讀者評選中並列第二位。

導演理查有更多機會值得驕傲,他帶著《愛在黎明破曉前》參加了柏林電影節,最後拿到了最佳導演銀熊獎,這也是他在國際三大電影節上至今唯一一次獲獎。

《愛在黎明破曉時》深深打動了很多人,它是如此年輕而美好,當年的傑西和塞琳娜皮膚吹彈可破,懵懂養眼,他們的相遇故事又是如此羞澀而自然,「我想把它拍成一對偶遇男女的真實紀錄,我稱之為‘紀錄現實主義’。」理查如是說。

在霍克和茱莉的演繹之下,觀眾因他們的稚拙試探而微笑,為他們對愛情、婚姻、性愛、死亡、成長等話題漫無邊際的對話和遇到的怪人而莞爾,又為接下來發生什麼而微微緊張。

傑西與塞琳娜在分手前的一番對話或許點出了《愛在黎明破曉前》的本質:「我覺得我們像是處在夢境之中。」

「對,這很奇怪。彷彿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只屬於我們,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就像我在你夢里,你在我夢里。」

「所以這一整夜才會如此美妙,客觀地說我們本來是不會在一起的。」

「我明白,所以才會感覺像在童話世界。」是的,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愛在黎明破曉前》是一則發生在現實世界里的浪漫童話。

這則童話隨後慢慢顯示出了它的魅力,金·克里桑後來回憶道:「有人對我說,他們的生活被《愛在黎明破曉前》所影響,其中有人甚至還真的跑到歐洲,在火車上尋找一段浪漫冒險呢。

這事太神奇了。還有人告訴我,在看了《愛在黎明破曉前》後,他意識自己選錯了愛人,毅然決定分手,之後找到了真命天女。我覺得這就是電影的魔力。」

當年接受採訪被問到「 傑西和塞琳娜之間是友誼還是愛情?」時,導演、男主角霍克和女主角茱莉比為友誼和愛情能否兼顧爭論得不開交,茱莉說「他們比友誼更進一步。我覺得男人和女人可以即是愛人又是朋友。」

她還舉例自己有很多男性朋友,純是友誼而已,「不會想著睡覺的事情」,導演理查則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二人之間不算友誼, 因為異性相遇, 想的更多的可能是「上床」。

男主角的扮演者霍克說「發生過關係會更容易變成朋友」還被女主角的扮演者茱莉笑「你太幼稚了!」

九年後,要不要上床又成了擺在傑西和塞琳娜面前的一道難題。

對於《愛在黎明破曉前》的續集,男主角霍克曾說:「之所以想拍續集,完全是我們自己想要這麼做,而不是因為有人求我們這麼做。」

但太多人喜歡《愛在黎明破曉前》了,太想知道傑西和塞琳娜六個月後是否如約在維也納火車站站台重逢了。

在之後的幾年里,導演理查一直醖釀著續集,而且把男主角霍克和女主角茱莉徹底變成了劇本合作者,根據他和金.克里桑的故事大綱,讓他們一起參與決定傑西和塞琳娜的命運。

三人曾經討論過好幾個版本故事,其中一版想把續集變得更像一部傳統愛情片,外景地多達四個,成本也更高(《愛在黎明破曉前》只花了250萬美元),其中一版故事發生在《愛在黎明破曉前》兩年後,但最終都沒有拉來投資。

導演理查說:「我們有時候會抽出兩三天時間,湊到一起討論故事,隔個一年又坐在一起討論新版本,在兩次碰頭中間的日子里,我們還會時不時互發郵件和傳真,他們會給我傳來寫好各自角色的對白、場景或是任何想法,而我就負責編輯整合他們的想法。」

2005年,他們得到了回報: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

慢慢的,就像片中塞琳娜那句「你是天蠍座,我是射手座,所以咱倆合得來」透露了男主角霍克和女主角茱莉的星座一樣,他們將自己的生活融入了傑西和塞琳娜的故事里——

傑西在錯失塞琳娜後,因女友懷孕而與之成婚,在重新遇見塞琳娜時,他們正處於離婚邊緣,這和霍克與當時妻子烏瑪·舒曼的現實生活完全吻合。

男主角霍克後來感慨到:「拍攝《愛在日落黃昏時》之前,我正經歷著婚姻的磨難期,我實在是太沮喪了,是這部電影給了我巨大的空間排遣情緒。」

同時他表達了對茱莉的敬意:「我愛塞琳娜,這次是茱莉幾乎一人創造了九年後與傑西相遇的塞琳娜,她是如此真實而立體。我為我們合作的劇本驕傲,但茱莉的創作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茱莉則把自己的父母都拉進了拍攝,還把自己在紐約生活的經歷放在了席琳身上,正是在那兒,傑西曾經在婚禮當天與塞琳娜擦肩而過……

在三部曲里,按照「實時發生」思路拍攝的《愛在日落黃昏時》是時間最短的一部,不到80分鐘,觀眾們可以傷感地發現,時間在傑西和塞琳娜身上都留下了痕跡,就像塞琳娜指著傑西的臉說:「哦,那兒多了一道皺紋。」

更讓人傷感的是,傑西正承受著生活的不幸,而塞琳娜也沒過上幸福如意的生活,他們當年沒有在維也納火車站站台重逢,塞琳娜因為遠在布達佩斯的祖母去世而爽約,觀眾希望的美好結局,就這樣被命運拐了個彎。

可能唯一讓某些現代人覺得「還好」的是:傑西和塞琳娜都比當年更清瘦了……

《愛在日落黃昏時》仍然是部小製作,僅15天就完成了拍攝,在緊隨著傑西和塞琳娜的長鏡頭中,九年前那兩個意外迸發出愛情火花的男女似乎又回來了,仍然是那些細碎、微妙、跳躍、飄渺、充滿試探的對話,九年前曾經有過的愉悅、情慾、悵惘,又開始在這些不間斷的對話中暗潮湧動。

雖然觀眾都體味到了錯失過後的那份心痛,也清楚二人已經純真難再,但就在緊湊的節奏中,所有人心頭只剩下了一個疑問:趕飛機的傑西會不會留下來和塞琳娜做愛,讓一切重新開始?

2004年2月10日,《愛在日落黃昏時》於柏林電影節首映,媒體依然為之傾倒,7月2日,它於美國公映。

16天後,現實中的男主角霍克與妻子烏瑪舒曼宣佈離婚。

《愛在午夜降臨前》第92分鐘,確切地說,是第92分鐘40秒,傑西對席琳說:「我愛你。」

如果記憶力夠好的話,我們會發現這是三部曲里第一次出現這三個字,但同時令人傷感的是,這句話並非出現在我們希望的情境里。

從《愛在黎明破曉前》到《愛在日落黃昏時》再到《愛在午夜降臨前》,雖然那份得益於反復排練產生的珍貴自然真實感一直在延續,對話也足夠精彩有技巧,但就觀影快感而言,卻是一個遞減的過程。

正如曾經「美得令人神魂顛倒」的茱莉最終變成了一個身材臃腫的師奶,有著小個性的法國姑娘最終淪為一個脆弱、神經質和偏執的「怨婦」,美好的童話逐漸落入了殘酷的現實之手。

重新走到一起的傑西和塞琳娜,不知不覺變成了19年前他們在維也納街頭對話中所痛恨的父母,那些缺乏交流、相互憎惡的可怕俗人。

作為影史上跨度最長的銀幕戀愛,《愛在》三部曲可能解答了那道著名的「鐵達尼號的猜想」:如果傑克和蘿絲走到一起,他們還會相愛嗎?

答案是:他們可能還會相愛,但已經不再那麼美好。

如果我們再往深層挖掘的話,或許會更沮喪地發現:他們並不相愛,因為如果真正相愛的人,不會如此惡言相向,又或是傑西對塞琳娜所說:「小氣、嫉妒和自私,這就是人類自然的狀態。」

他最終成了當年在火車上勸塞琳娜陪他同遊維也納那番話里那個「被責備的丈夫」,導演理查把片中那場漫長精彩的爭吵戲稱為全片核心,「所有戲都是圍繞著它寫的,也是對傑西和塞琳娜過去九年生活的總結」。

如果說《愛在黎明破曉前》建立了一個跨越國別、文化和語言的銀幕愛情神話的話,那麼《愛在午夜降臨前》一點點打破了這個神話,如此真實、如此冷酷地告訴我們:再美妙再富激情的邂逅,也無法抵擋人類的自身局限以及時間的消磨。

其實早在《愛在黎明破曉前》,傑西和塞琳娜對未來的遲疑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愛情,往往是一場無法預知結果的冒險。

但在《愛在午夜降臨前》結尾,就像當年決定夜遊維也納一樣,傑西和塞琳娜又重新投入到了這場冒險之中。希望仍然存在。

祝他們的愛情好運,也祝我們的愛情好運。

#冒牌生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 https : //spoti.fi/2XSsbWB 

蘋果👉🏻 http : //apple.co/2PGKUQm 

谷歌👉🏻 https : //bit.ly/2Y27JSW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